資訊及通訊科技科

學習目標:

選修科及其他學習經歷:
1. 教導學生理解電腦系統的組織,其與硬件、軟件及數據之間的關係,進而掌握資訊、通訊及網路科技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2. 教授有關資訊、通訊及電腦系統的基本知識、概念、技能及應用;
3. 教導學生應用各種資訊、通訊與網路科技技能,進行資料的搜尋、處理、分析、展示與溝通的能力;
4. 發展學生解決問題及提升其溝通能力,培養他們運用資訊科技進行邏輯及創意思維的習慣,並懂得運用資訊及通訊科技來有效地解決日常生活與學習的問題;
5. 培養學生成為能幹的、有效率的和有自信的資訊及通訊科技的使用者,懂得分辨資訊,並有道德地使用資訊及通訊科技,藉以支持他們終身學習,成為有責任感和有道德的使用者;
6. 提供機會讓學生親身體會資訊及通訊科技對社會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從而培養學生使用資訊、通訊與網路科技的正面價值觀和積極態度。

 

課程架構:

課程為期三年,由基礎單元及增潤單元組成:資訊處理及演示、電腦系統基礎、互聯網及其應用、資訊及通訊科技對社會的影響、資訊科技概念的認知、基本程式編寫概念及立體打印。課程涵蓋七個範疇及六個課題。學生能在更廣闊的空間下學習這個科目,能力較佳的學生也有一個適切的學習機會。

 

課程架構圖

 

 

課程特色:

以學生為本的創新思維及學習方法,目的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與發揮好奇心,並鼓勵他們積極了解及解決複雜的難題。課程會緊貼日新月異的科技世界,為學生安排各類先進科技的體驗課程。學生有機會學習編程,認識智能家居部件,或在混合實境(MR)下學習。

課程強調資訊素養的建立,以培養學生使用工具的正面價值觀和態度,在初中及高中課程均包含電腦基本機器組織、數據組織及數據控制、保安及社會影響等的課題。

                     

                         學生學習編程                                                               學生學習使用3D打印機

 

教學策略:

建立常規:
教學過程中,建立常規,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運用資訊科技習慣和態度,從而提升資訊素養。

任務型學習:
引導學生「在用中學」,採取任務型學習。教師給予學生學習任務,在做任務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學習並運用資訊科技技巧,完成開放式學習活動。課程的學習內容多以實用技能為主,學生需要機會運用這些技能。在課堂上,教師經常製造機會讓學生反覆練習不同技能,學以致用。

工序分析法:
將一個技能分成許多小步驟或成分,協助學生學習, 其數目及步驟之決定以學生之起點行為為準。

                                           

      學生養成自行開關電腦的常規習慣                                                        學生練習打字                                                              活用學習網站,掌握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