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常識學習領域
課程宗旨:
生活常識學習領域包括常識科、公民教育科,以及社區生活戶外學習實踐課堂;常識科包括小一至中三;公民教育科則包括小一至中六四個學習階段的教學內容,學生透過在日常生活的空間,從認識自我的特性,擴闊至家庭及學校以外的生活;並隨著學生的成長,生活的範圍亦逐步擴闊至家庭及學校以外的社區,國家以至世界,並能達到下列的課程宗旨:
教學特色:
將課堂學習和社區生活互相結合
本學習領域將常識科與社區生活戶外學習實踐課堂相互結合,透過常識科三十六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學生除了 在課堂獲取知識外,更重要是為他們提供一個全方位學習的機會,將學習和日常生活需要及情況連繫起來。
例子:往商店購物
期望帶領學生走出課室實踐,透過應用社會資源,提供一個具真實感的環境,令抽象的知識和概念得以實體化,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對學生的全人發展十分重要。與此同時,社區生活戶外學習實踐亦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溝通平台,讓學生與社區不同人士接觸,繼而進行學習和溝通交流,不但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更可促進社會人士對中度智障學生的認識,建立共融社會。
學習目標:
1. 了解自己的成長與發育,並以正面的態度面對、認識健康的生活知識及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適切的社交 技能,與人建立和諧的關係;
2. 認識學校及社區環境與資源,參與學校及社區活動,學習處理日常生活需要,並了解生活環境中的危險情境,培 養保護自我安全的意識;
3. 透過了解本地社會、認識自己在社會的角色及國民身分,了解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並提高公民意識;
4. 了解及欣賞中國歷史及文化,在多元社會中欣賞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觀點,並學習處理相互衝突的價值觀;
5. 認識大自然的基本知識,了解環境與人類的關係,並養成愛護環境的習慣;
6. 認識科學及科技的基本知識,並以科學及科技來解決日常生活的需要;
7. 培養明辨是非、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負責任的態度。
簡介 常識科的課程架構是由多個互相連結的部分組合而成,當中包括: 1. 學科基礎知識; 2. 共通能力及 3. 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 右圖展示了知識、共通能力及價值觀和態度三者之間的關係。 |
![]() |
校本常識科課程
「同一課程架構」的理念下,校本常識科課程是依據「小學常識科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和「為智障學生而設的
常識科課程補充指引(小一至中三) (初稿) (2013)」中的學習重點編訂校本常識科課程,並作出調適。
![]() |
![]() |
校本常識科課程為三個學習階段,共三十六個單元。以照顧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差異,為他們提供豐富的學習經歷, 目的是讓他們與一般兒童有同樣的學習機會:
1. 藉著課程中的六個不同範疇,更了解自己所身處的世界
2. 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他們的各種能力,以探究與科學、科技及社會有關的 課題和事件;
3. 培養學生正面的態度和價值觀,讓他們有健康的個人與群性發展。
校本常識科課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來設計和規劃,同時著重學習的 校本常識科課程依據學生不同年齡的學習需要,各學習階段所涉及的學 校本常識科課程務求為學生提供深廣並重的學習,不但深入認識日常生 |
![]() |
校本常識科課程涵蓋六個學習範疇,包括「健康與生活」、「人與環境」、「日常生活中的科學與科技」、「社會與公民」、「國民身份認同與中華文化」、「了解世界與認識資訊年代」。各主題下訂定不同單元、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部分單元內容以跨學習範疇形式進行:
校本常識科課程是依據教育局常識科的課程架構,並配合學生的學習需要、興趣、能力和社會的轉變,而作出不同程度的調適,加強課程的縱向連貫和橫向整合,確保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均能互相銜接,以達至螺旋式學習。此外,亦運用多元化的學與教策略,例如專題研習、圖像組織、電子教學等,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經歷,以提升學習效能。
資料來源:為智障學生而設的常識科課程補充指引(小一至中三) (初稿) (2013)
專題研習:
專題研習的目的是要鼓勵及推動學生自主學習,促進學生將所掌握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連繫起來以建構新知識,並藉此培養及提升學生的共通能力,例如明辨性思考能力、 創造力、 溝通能力、解決問題能力、 運用資訊科技、協作能力等。
進行專題研習時,學生須進行資料蒐集、整理、分析或測試,以及作出結論,亦可提出新的意念、設計和改善建議。學生從專題研習過程中,獲得不同範疇的提升:
1. 學生在研習過程中拓寬知識領域,學習不再是單向的灌輸式學習, 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或連繫知識。
2. 學生在真實情境中主動探究問題,培養自主學習及發展協作能力。
3. 學生有機會深入研究探討生活問題。
4. 透過有系統及有層次的研習過程,強化思維訓練。
5. 學生能掌握及善用資訊科技蒐集和分析資料,並展現學習成果。
6. 學生學會綜合和運用知識與技能,勇於面對挑戰,也為學習成果負責任。
忠班 勤班 愛班
探討香港是否一個中西文化共融的都市 物料「睇」真D 從傳統廟宇探討中國建築特式
資料來源:課程發展處